“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摆在重要位置,先后颁布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的中医药》《“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等多项与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政策遵循和制度保障。在党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明显进展,民间传播主体日益多元,中医药海外立法进程不断加快,中医药国际教育愈益普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成效不断彰显。 中医药文化的深厚意蕴及价值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护佑着中华民族不断繁衍生息。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汲取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在实践中孕育发展、守正创新,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方法体系,中医不仅兼具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特色、象思维的认知思维特色、道法自然的治疗调理特色,而且还表现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理论优势、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优势、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优势和防患于未然的养生优势。正是这些特色和优势使其成为人们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护佑着中华民族,虽遭天灾、战乱、瘟疫却依然能不断繁衍生息、传承文明,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中医药也是现代医学的丰富宝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药进行深层次、系统化挖掘和整理,不但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而且还可以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促进了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孕育与发展深受中华文化母体的滋养和中国哲学的熏陶,因而中医药学全面、完整、系统地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具体而言,中医药学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哲学智慧;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华民族因时而变、立象尽意的特有思维方式;倡导“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命至重、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所以,中医药学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核心价值,中医药学与中华文化的同质性和同构性,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战略载体和优秀代表,就这个意义而言,掌握了中医药学就可以管窥中华文明的全貌,拿到“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所以,中医药国际传播已经超越了中医药“走出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了推动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促进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文化彰显着中国特色及中华文化的品格优势,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化符号。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餐、京剧、书法、武术、杂技、中医药等多种文化形式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较而言,中医药集医学与文化双重属性于一体,既在文化层面与中华文化具有同构性,彰显出中国特色与中华文化的品格优势,又在医学层面用于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体现出医学科学的普适性,因而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截至2022年9月,中医药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中医药合作协议,开展了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工作。中医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沿线国家的高度认可和支持;《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为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增添了“中国样本”;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抗疟药物青蒿素的使用,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的中医药研究实践,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药的用武之地和传承创新;中医药还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发布多语种版本中医药诊疗方案,到提供“三药三方”等抗疫中药方剂,从共同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到直接派出中医专家协助各国抗疫,中医药成为了中国的闪亮名片。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