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美食攻略席卷了各大平台。 但是,也逐渐出现了一些“美食踩雷大赏”。 其中以杭州为代表,因其无甚可取之处的特色菜品,被狠狠冠上了“美食荒漠”的头衔。 无独有偶,一场关于哪是真正的中国“美食荒漠”的争论“席卷全国”? 网红打卡正在摧毁中华美食? 回想起以前,街头小巷都是当地有名的风味小吃,也没有出现什么非常魔幻的美食。 厨师们总能改良传统菜谱,拿捏各个菜系,街头巷尾中总能找到一家想吃的和好吃的。 关于美食的记录总能狠狠的抓住观众的味觉,吸引着人们走进当地。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吃什么”和“不知道”似乎成了一场不断循环的诅咒。 网红美食打卡地来来去去都是这些,外卖单翻来翻去都找不到想吃的,甚至连苍蝇馆子都被网友扒了个底朝天。 第一天吃当地特色菜,第二第三天就吃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戏笑,渐渐成为了广大旅游人士的标配。 就连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似乎也并没有像《舌尖上的中国》那般造成破次元的影响力。 以北京和杭州为中心向外辐射,大概没有哪个城市能逃离“美食荒漠”这个圈套了。 当然,他们也不是没有努力过,只不过似乎走向了“越努力越心酸”的道路。 前段时间,杭州官方还提出了对主导制作杭帮菜的单位给予不高于100万的补贴。 数额之大惊掉额了不少网友的下巴。 不少城市的美食还奉行“拿来主义”,别的城市热门些什么美食,它就做什么、捧什么。 而小红书和微博上也被黑暗料理频繁刷屏。 看不懂的荷花火锅和茉莉花茶火锅... 迷之难受的肥肠、辣椒冰淇淋... 还有各种各样“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黑暗美食。 官方助力和不少城市为了吸引人流开启的美食骚操作,让城市美食和美食荒漠的讨论度层层升高。 这不禁让人疑惑:舌尖上的中国,真的没有美食了吗? 美食为何会“荒漠化”? 人们是真的没有美食吃了吗? 显而易见,并不是。 美食荒漠,是食荒,现在的食物越来越中规中矩了。 人们用八大菜系概括不同地域的口味,那些没有形成本地特色菜系和容纳各种口味的城市自然而然就被人们冠上“美食荒漠”的称号。 毕竟大家也不想去到任何一个城市的美食街,发现只有烤鱿鱼和臭豆腐。 无法否认的是,快餐文化对美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里涌进了大量的人口,也随之出现了大量的餐饮业。 流水的打工人,铁打的快餐。 大多传统美食有着价格高和时间长的特点,对于打工人而言,大家抛弃它们也只是时间问题。 中式快餐行业近十年呈爆炸式的增长,以粥饭粉面为主的快餐更能满足中国人胃口,中式快餐成为不少夫妻小店和上市企业的首选。 诸如兰州拉面、沙县小吃的快餐店遍布全国。 套路化的生产流程,以快速、便捷和价格低廉为卖点的快餐,成为了许多忙碌都市人的选择。 因为忙碌的工作,愿意花四五个小时做饭的人只存在于小红书和抖音里。应付一顿是大家的普遍心态。 当可选择的食物够多,吃饭这件事就会从吃不吃变成值不值。 可以说,这是打工人们和快餐的双向奔赴。 发达城市的本地特色菜也发展不起来。 类似杭州与北京的发达城市,并不是没有本地菜。 但是因为它们本身价格两极分化、味道着实不行的原因,导致这些本地菜的发展越来越受限。 甚至一些所谓的百年老店,在美食平台上也被“难吃”“太贵”“不会再来”等词语霸屏。 南北饮食文化和厨师对各个菜系融合,让本地菜陷入了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藏在街巷的本地菜,根本走不出街巷。 人们很难体验到古诗里的那种美味,因为他们极有可能不知道现在的本地菜是简化过后的版本,根本不是最正宗的味道。 而且,中国人的口味在变重。 受到四川和湖南的影响,全国人民肉眼可见的越来越重盐重辣。 低成本火锅的辛麻爽辣就能满足味蕾,还会有很多打工人愿意花个大价钱安静地吃个龙井虾仁吗? 同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造成美食荒漠的一大原因也是因为在他乡找不到味蕾的记忆。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