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 乡村产业振兴是推动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基础保障,是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些系列问题的总钥匙。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大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明确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内涵 乡村产业振兴在于挖掘乡村产业优质资源,发挥乡村产业潜在优势,加快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因地制宜,通过不同地区和地理标志差异区发展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旅游业、电子商务业等,挖掘乡村的产业特色和优势,解决好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产前和产后产业的拓展问题,促进农产品产业链延长,提高产业的附加值,让农民享受地方特色产业带来的生产和加工的更多附加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这样不仅能够留住人才而且还能吸引人才。因地制宜地配置和选择合适的产业,凸显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配套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因地制宜、择业振兴关键在于完善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产品全生产周期的功能附加,价值附件和价值转化,确保农民增收。 产业振兴需深挖资源,建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产业发展模式。资源禀赋包含很广阔的范围,产业资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具体是生态、环境、水资源、土地资源、人文资源、住宅、物种、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资源要素的结合。产业振兴不是单单地将产业化实施在乡村促进农民农村走向富裕,而是推动各种生产资源全部踏入乡村的发展中,将各种要素有机结合并交互在一起,发挥协同的功能,使得乡村社会的发展能够产生新的业务形态和发展格局。它反映了乡村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普适性,能够引领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产业振兴既要做好产业内容的多样性,也要做到资源的综合性。每一个产业要素都是纯粹的、单独的,它们之间相互包含、相互作用,表现在产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相互作用上。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要建立在自然资源保护的基础之上。产业振兴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发展,构建生态美、产业兴的美丽乡村是现代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因此,农业除了发挥农产品的功能外,还体现在生态价值的创造上,表现在休闲的乡村环境、自然景观等方面。 产业振兴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产业振兴的落脚点在全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和收益群体,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乡村现代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乡村的发展重在农民的全面发展上,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农民在思想、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提升需要外界沉浸式影响,而产业发展带动资金、人员、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促进了农民对现代文明的感知、体验和享受,为全面改善农民的认识和思维注入现代能量。 二、破解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乡村产业振兴在实践层面仍然面临着多方面,亟需突破一些关键难点。具体而言,产业振兴不仅来自乡村内部的一些困境,还来自乡村外部的困境和市场的挑战。 (一)乡村内部存在的困境 一是农村“空心化”问题,导致劳动力匮乏。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大多数青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在乡村留下了一些岁数偏大的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偏低,导致无法快速有效地采用新技术去代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着观念落后,无法很快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造成农村的产业化发展类型单一,很难产生高的经济收益,导致一些劳动力外流,形成农村“空心化”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留在当地发展,农村缺乏人才和劳动力,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是基础设施和资金配置不完善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硬伤。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发展缓慢、阻碍因素较多,在实施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致使很多创新产业无法顺利开展。信息滞后和不对称也成为农村和市场联系不畅的因素,无法有效衔接在一起。如农产品单一化使得涉农金融配置不健全,借贷设计不合理,很难为农户提供有效的融资产品。另外,虽然绝对困难已经得到有效解决,但是相对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相对困难户内在的发展动力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对乡村产业的基础设施配套和资金有效使用造成一定的难度。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