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都在谈论元宇宙。在乐观主义者看来,它代表了互联网未来的终极形态,可以通过科技实现人类大同的极乐世界;在悲观主义者看来,它将是机器异化人性、囚禁人类的数字监狱,最终使文明走向堕落。
但无论是乌托邦还是海市蜃楼,已没有人能够忽视这个新现象。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多地回答微观方面的问题,并且带领大家去思考些宏观的命题,毕竟,想要理解元宇宙这个宏观的概念,还需要我们先扩大思考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尚先生(ID:esquirecn),作者:余晨(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看见未来》《元宇宙通证》作者),编辑:Neil,原文标题:《当我们谈论元宇宙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既然元宇宙被看作是下一代的互联网,我们就不妨反观一下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的转变。互联网刚刚商业化流行时,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就是电子邮件、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信息类服务,而今天互联网的外延已经从科技行业延伸到了传统行业,从虚拟经济延伸到了实体经济,覆盖了我们所有的衣食住行,打车、找餐厅、买机票、订酒店……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互联网。
90年代,人们把互联网等同于万维网,认为上网就是访问网页,而今天,互联网已经把我们和所有的智能设备连在一起,手上戴的智能手表、家中的电视、净化器、监控摄像头等智能电器都可以连在互联网上,在马斯克看来,特斯拉电动车不过是长了轮子在路上跑的互联网终端。总之,互联网的定义和外延一直在变化、延伸、扩大。
还有更早的技术外延扩张的例子:100多年前,电气刚开始普及的时候,人们把电称为“电灯光”,因为那时候电只有点亮电灯泡一种应用,用户只能把电和电灯光联系到一起,想象不到100年后电气成了通用普适的无所不在。同理,今天仍处于萌芽状态的元宇宙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高配版的游戏,或是游戏化的虚拟现实,但这远远无法覆盖元宇宙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想象。
一、走向奇点
物理学家麦克斯,泰格马克在其著作《生命3.0》中,把广义的生命看作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信息处理系统,物理结构是其硬件,行为和“算法”是其软件。1.0版的生命是以细菌为代表的简单生物阶段,其硬件和软件都是靠生物进化获得,行为则是完全固化的;2.0版的生命是以人类为代表的文化阶段,生物进化决定了我们的硬件(肉体),但我们可以自行设计软件,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和优化“算法”;而3.0版的生命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阶段,生命不仅可以自行设计软件,还可以自行设计硬件,将“肉体”由碳基变为硅基,最终摆脱生物进化的枷锁,甚至获得数字化永生。
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激进地预言: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可以使人类在2045年便实现数字化永生和不朽,这一天被称为“奇点来临”(Singularity)。据说,为了活到2045年,库兹韦尔每天要服用超过200片药片来维持健康。
如果泰格马克和库兹韦尔的预言能够成为现实,未来有一天,所有的人类都将以数字化程序的方式,运行在电脑和网络上。我们或许不用再惧怕死亡,最后一代生物意义上的人类可以选择在其碳基肉体死亡时,把意识上传到硅基的电脑和网络上。之后的系统升级,就像我们把一台旧手机上的数据转录到新手机一样,除了速度快一些,体验上不会有任何变化。
未来的元宇宙里,将生活着数亿计的作为程序而存在的虚拟人类,他们的意识将喋喋不休地在电脑和网络上对话。当然,这些虚拟人类同样可以选择通过机器感知和控制外部的物理世界。只是他们不再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肉身,为了保护和修补肉身而曾经存在过的医学将变得毫无意义;同样,即使是脑机接口这样先进的人机交互技术也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人类和机器已融为一体。
这是一个极富争议的未来可能性。从事电脑技术的科学家往往拥有一种朴素的二元观,认为意识和大脑的关系,就如同软件和硬件的关系,只要我们破解了软件,便可将其移植到新的硬件上去。而熟悉生物学背景的神经科学家,往往会拥有更严肃和审慎的态度,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无比复杂,被认为是研究中存在不可逾越障碍的“艰难问题”,或许我们的硬件和软件是合二为一无法拆分的,所以数字化永生的美好愿景大概率永远无法实现。
无论如何,仅仅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会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和死亡,以及我们面临的种种相应的伦理困境和价值选择。
二、星辰大海与虚拟现实
如果元宇宙并非要逃避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补偿、映射和超越。
现在流行的一种观点把元宇宙和现实对立了起来,认为人类的未来可以选择两条路:一条向外,通过探索宇宙走向星辰大海,不断征服自然拓展人类的新边疆;而另一条向内,通过以假乱真的虚拟现实使得人类沉迷于元宇宙,最终走向没落。
其实向内和向外的探索对于人类同样重要,发展元宇宙和探索外太空同样有意义。哲学家康德曾说: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令人敬畏,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律。银河系中大约有一千亿颗恒星,人类的大脑中大约有一千亿个神经元,人心即宇宙。人类作为一种有思想的动物,内心的精神世界是如此多彩丰富,也正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才赋予了我们征服外部自然的能力。先有内心的觉醒,才有探索星辰大海的动力。
三、不可摆脱的泡沫
有人觉得元宇宙代表了未来的科技趋势,也有人觉得元宇宙是割韭菜收智商税的炒作,更多人担心元宇宙是否是新的泡沫,早晚有一天会破灭。其实,历史上所有的科技革命,都伴随着炒作和泡沫。互联网本身在2000年就经历了第一次的泡沫破灭(.com bubble),很多公司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蒸发了90%以上的市值,灰飞烟灭,一地鸡毛。
但回顾互联网用户数量从90年代到今天的增长不难发现,即使资本市场经历了断崖式的崩盘,增长的势头也并未有明显的放缓,互联网本身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最终逐渐被市场、大众、社会所接受。
几百年前的郁金香泡沫和南海泡沫事件,也有着类似的背景和逻辑。当新的技术和商业范式出现时,人们对于未来的过度想象和贪婪往往会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催生泡沫。但泡沫本身并不见得是坏事情,关键是泡沫之后是否有某些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沉淀下来。
经济学家卡洛塔•佩雷斯在其著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指出:历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升级和工业转型(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以电脑信息化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金融泡沫。泡沫阶段也为转型升级中扩建基础设施提供了大量资金。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
|